开展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2013-12-10
 

  前言:我们已经跨进21世纪的门槛。新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追求发展的时代。怎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我们每个人、每项工作都面临着的新课题,家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不仅是社会某一方面的责任。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在教育中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强大兴盛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全面地推行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引进家庭。
 
  一、开展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马卡连柯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这里所说的“教师”,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象学校教师那样,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训练的专职教师。这里所说的“教师”,是指引导子女认识人生、社会,引导子女进入社会、溶入社会的导师。`父母的不管文化水平高还是低,都有资格作为子女的导师。


    特别应当看到,家庭是子女出生的地方,家庭是子女最初的生活环境,家庭也是子女生活时间最长久的地方,家庭教育要伴随子女的一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是早期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长不仅是子女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长不仅有责任对子女进行素质教育,也有能力进行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是家长,受教育者是子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古人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就是说,关系亲密的人所说的话,人们容易相信;人们所敬佩的人所发出的指令,愿意接受。根据这个道理,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从思想感情上乐于听从、接受,父母也可以对子女进行感化。所以家长的教育效果好,对子女的影响作用也深刻。子女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身边,并且要在父母身边生活相当长的时间。在朝夕相处中,父母对子女是非常了解的。即使在子女进入学校以后,他们每天在家庭生活的时间也是很长的。特别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还不大一样,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亲密无间,子女有什么思想、观点、想法,都能够毫无保留地在父母面前暴露,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所以父母对子女内心深处的想法都可以清楚地掌握。这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就更为强烈,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一样。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上课和有组织的活动,面向儿童青少年集体,通过儿童青少年集体实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结合生活内容对子女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而家庭生活内容又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是“遇物则诲”,即做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教育,很少有“雕刻”的痕迹,是自然而然地进行。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往往是在无意之中。这种教育非常真实,因此,它的感染和影响作用也特别的深刻。


  家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结构简单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它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虽说“封闭”,但它从来不是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不管做父母 的是否意识到,家庭实际上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实际承担的任务,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子女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家庭教育不仅需要,而且必要。
 
  二、新世纪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罗林米来尔说:“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她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她是单独的持续不断的形式。这种形式建立在纯真的爱的坚实基础上,正确的、健康的家庭中,父母并不是为孩子而生活,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而生活。”
    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不断生值,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世纪将更为开放、更为民主、更为发达。专家们预测:21世纪的家庭结构更为简单,家庭规模进一步变小;家庭人际关系趋于平等,婚姻质量逐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家庭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中,大至思想品德的教育,小至举手投足的礼仪熏陶,我们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很多很多。而这一切又无不同我们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观念上要作某些更新紧密相连。与此相关,家庭教育亦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一)家庭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在中国,1980年北京市首先建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1989年建立了中华全国家庭教育学会,到1996年,全国绝大多数市、县、区都有了家庭教育研究会,家长学校发展到将近30万所。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妇女界、卫生界的许多有识之士,自觉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还有一些关心下一代的老同志这方面的积极性也甚高。


  (二)家庭教育的社会职能逐渐扩大
    以往,家庭教育只是促进儿童少年某一方面发展的手段,未来的家庭教育将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过去只是学校教育的配角,未来的家庭教育将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有些地区可能出现孩子退学居家学习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家庭教育将负起教育儿童的全部责任。以往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联系不多,未来的家教同社会息息相关,成为社会进步、尤其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上海、天津的社区教育先行一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已经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示出巨大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趋于科学化
    当今各地的家教事业发展水平不一,人们对家教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真正按家教规律办事的家庭不在多数。未来社会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家教研究,他们将提出系统的家教理论和家教操作方法。社会上将出现以家教为职业的人员和公司。家教科学将逐步普及,家长们可以随时随地向专家请教,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科学的家教观念和先进的家教方法将为广大家长所接受,如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等,将成为家长们自觉行动。1992年10月—11月间,武汉、南京、沈阳等地接连出现了家长失手打死孩子的恶性事件,打孩子成了许多家长的“家常便饭”,《人民日报》等中大报为此开展了专门的讨论。七、八年之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京调查,广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市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有明显进步,多数家长已不把惩罚作为管教孩子的法宝。


  (四)家庭教育将变得更为开放
    新世纪的人们眼界开阔,就每个家庭而言,未来的家长们在继续利用居室内各种条件教育子女的同时,将更加注意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教育子女,更多地带领孩子到公园、展览馆、图书馆、商店、企业、田园等人多事多的地方来学习知识,感受生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家教专家之间,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也将变得非常普遍,家庭教育类的大众读物将会持续畅销。


  (五)家庭教育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不可能离开社会大舞台一花独秀,它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看到,人类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并不都是阳光和微笑。20世纪人类种种非理智、甚至是野蛮的行为,导致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人口过多、老龄增多、家庭解体、性关系混乱等等,最终都严重妨碍了人们正常的家庭生活,使不少儿童少年和成人患上了种种心理疾病,成为开展家庭教育的严重障碍。能否采取高明的对策,战胜这些不利因素的感染,是家庭教育事业进步的关键。我们预料家庭教育美好前景的同时,必须防范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否则未来的家庭教育就可能陷入困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家庭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边疆、海岛、草原,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新世纪对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
 
  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不论是什么时代儿童青少年都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智力水平高、体质健康的人。对社会的发展来说,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社会,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它对儿童青少年在素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本质的特点。一个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最权威的衡量标准是社会生活。符合社会生活需要的,就是高素质;反之,就是低素质。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特点出发,来认识当今社会对孩子在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发展孩子的素质,是盲目的,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


  (一)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对内对外的开放为前提,也就是说,开放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包括物质、精神、文化诸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社会交往能力。不仅要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为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家庭以外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譬如要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请进来,走出去,在和别人交往的实践中增长交往能力。


    (二)当今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竞争的意识和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不仅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非常激烈的、尖锐的。所谓“竞争”就是相互争胜。竞争就会有胜利有失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主张进行竞争的。主张“和为贵,忍为高”,认为竞争不是君子风度。再加上“天命论”的影响,人们缺少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勇敢地迎接市场经济社会的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争强好胜、拼搏进取,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训练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


    (三)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能力。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大大加强。传播信息的渠道增多,传播的信息量增大,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社会的信息化,孩子们不出门就可以接触到大量信息。在信息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积极的或消极的信息同时涌向孩子们。而儿童青少年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却很差,这样就很容易对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兼收并蓄,受到不良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毒害。因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进行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能力。


    (四)当今社会是高文化经济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科学之争。商品的质量、经营管理水平,都可以说是文化的显现。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文化科学素质的竞争。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才会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有的家长看到社会上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发了财 ,就误以为市场经济社会不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看到社会上还存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倒挂”的现象,就对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对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特征的误解。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以增强他们在竞争中的实力。


    (五)当今社会是充满生机的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市场经济实行的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新生事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不断地发展、创新、开拓、进取。任何保守、僵化、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都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要人们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小时侯起,就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时代精神。


    (六)当今社会是法制的社会,要求儿童青少年要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越来越小,而代之以进行调控的是法律。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法律建设正在加快进行,法制越来越健全、完善。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是寸步难行的。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和调节的作用。他们的区别在于:道德强调的是自觉,法律带有强制性。要做到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准。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要他们知法、守法,自觉地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四、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
    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平常的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中考、高考)都包办代替。随意性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的不统一。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以至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


  (四)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


  (五)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导”现象,使许多人在消费上失去理性,这既影响家长,也影响孩子。消费行为中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喜新厌旧心理、享乐心理、追求时髦心理助长了超消费现象的发展。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疼爱、娇生惯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六)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
    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误区。家长重智是应该的,轻德就不对了,问题还在于许多家长把知识与智力完全等同起来,重视知识学习,轻视能力培养。有关部门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对德与智的一般认识还是正确的,问卷中选择“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左右,而选择“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然而,当把德、智、体的内容排在一起,,请家长选择“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培养”时,家长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可见家长实际关注的热点是学习。
 
  五、新世纪,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一)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因为一个家庭一个样子,存在太多的差异。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子女来说是“指挥棒”。面对素质教育,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更新。


  1、亲子观
指家长对自身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这个基本看法必然影响家长处理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言行及具体方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是肯定的(当然有个别例外),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家庭把家长与孩子紧密地连在一起。过去,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尊卑等级关系,“父是一家之主,尊中至极”,家长把子女看成是私有财产  ,对子女具有统治权,家长对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在处理与孩子关系上,总把自己摆在支配者、指挥者的地位,以“家长”自居,生活中如此,教育时亦如此。在这种关系下培养出来的人,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和自卑。正确的亲子观应是既看到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的一面,又看到孩子的社会属性,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将成为社会的一个公民。因此,家长要克服封建家长制思想意识,尊重子女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与子女讲民主、平等,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


  2、人才观
指家长对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才的基本看法。社会上对什么是人才的看法意见不一,过去,家长是按照自己对子女的“设计”进行培养和塑造,有的按照自己的“形象”培养,有的按照自己所向往的“形象”塑造,而不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现在还有许多家长把“文凭”当人才的衡量标准。其实,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他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上是否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是否有创造性的贡献。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有创造性贡献的,不论其贡献大小,皆可称为人才;否则就不是人才。而人怎样才能成才,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最基本的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开发,是良好的人格(个性)教育与智能发展的统一。受高等教育是人成才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要树立立足家庭、面向社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思想。


  3、教育观
    指家长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看法。过去,家庭教育培养“听话”的孩子,也就是要孩子具备“遵从”的性格。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独立意识和能力。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重点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要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
    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还必须把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往往只讲“方法”,不讲“规律”。其实,方法来自规律,没有对规律的把握,“方法”往往不灵。因此,家长应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对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目前,对家庭教育规律的认识处在总结和探索的阶段,成熟的认识还不很多,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亲缘关系和封建伦理的荼毒加剧了这种难度。然而,没有尊重,就难以沟通,难以了解;没有沟通与了解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一位家教专家讲道:家长要注意,孩子是人,是未成年的人,是将要独立的人。这位专家不但指出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孩子与成年人的区别,这种尊重应与孩子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尊重的前提下实施教育。


  2、家庭教育的渗透性
    这一问题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这种渗透性体现在环境、交往与活动之中。忽视渗透性应付把家庭教育表面化、说教化、单渠道化,许多家庭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告诫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交往与沟通,要多与孩子接触,多与孩子共同活动——聊天、干家务、文体活动、走亲访友、外出游览等——在共同活动中,自然地发挥教育影响力。


  3、同步性教育
    这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规律,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中长辈们教育的同步性,每位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要配合一致,不可你东我西;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孩子身心的发展同步,每个孩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同步,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学校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及要求,包括对孩子个体的教育内容及要求,互相配合、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4、家长的示范性
    在学校,对老师有明确的〈师德规范〉,1997年,对家长也提出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示范性是非常重要的。俗话有云:“将门出虎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自身的人格状况、素质状况、言行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又是长远的。现在有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个别家长甚至道德滑坡,行为不端。这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没有示范性,就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5、调动子女的主体积极性
    这一点在学校和在家庭是一致的。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调动孩子主体积极性的方法,在家庭与学校有所不同。在家庭,应该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减少家长的包办替代,多给孩子指导、鼓励,少给苛责。家长应该增强民主意识,给孩子发言权,家庭的大事应听取孩子的意见。有些时候,家长应向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学习,当孩子的“学生”。总之,应处处把孩子当家庭主人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


  三、要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中外教育史上,曾有一些教育理论家在总结自己和他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原则。如:我国古代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过早教、威严有慈、以身作则、环境熏陶等家教原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过全面发展、尊重子女、理智施爱等家教原则。


  家庭教育原则,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规律提出的。家庭教育原则,是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家长教育子女时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行为准则。遵循正确的家庭教育原则,有利于提高教育子女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教育子女的目标最终实现。


  家庭教育的原则,来自家庭教育实践,并随着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充实和完善。根据我国国情和家庭教育现状,新世纪的家庭教育应遵循下列主要原则。


    1、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必须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发展特长。无论是国家需要还是家庭发展,这都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向性原则。
    2、立足家庭与面向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确定育儿目标时,既要符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的国家要求。它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现实性。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其实就是家庭与学校社会一致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家庭和学校应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培养孩子的任务。
    4、持之以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既要有长期性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又要有阶段性任务,突出重点,分步实现。它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与阶段性。
    5、关心爱护与艰苦磨练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但要关心爱护孩子,而且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
    6、说服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既要注意以理服人,正面引导,循循善诱,又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7、维护权威与尊重子女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既要树立和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又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态度处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这是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两代人的原则。
    8、严格要求与灵活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严格,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如果说严格要求是实现家庭教育目标的保证,那么灵活施教则是实现家庭教育目标过程中解决问题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
    9、家庭教育内容与孩子接受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选择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这样,孩子才能接受。
    10、父母成长与孩子成长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父母必须与孩子共同成长,才能最终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是由父母所承担的职责所决定的。父母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是孩子成长的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国有3.4亿多少年儿童,3.2亿多家庭。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准确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置顶 返回